學者論香功

功德是功法的本質屬性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部  

  香功以德築基,必先立德,立德以尊師最為重要。樹立良好的練功目的,自覺地遵守學員守則,不斷地淨化心靈,保持美好的練功心態。一事當前,你越替別人著想,對你越有好處。小舍小得、大捨大得、不捨不得,只有「利他」,才有功德。

一 、學練香功必須以德築基

  「基」是基礎、根本。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,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,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。」德義者,木之根本、水之源泉,國泰民安的保證。由此可見,個人積德義,是立身之本;練香功的人積德義,是練好本功的基礎。

  香功強調講功德,是具有與功理、功法相關的特殊含義。是功理的體現,是溝通信息、產生良性信息循環的「法」,是獲得香功效應的保證。以德築基是功理的本質屬性。我們曾在功理「o」中談過,練功者無私無我,這個「無私無我」的心態就是「o」,「o」的心態大可容納天地,包藏宇宙,與宇宙本源的「o」可以重疊為統一的相。由此論之,練功者的心胸中,應是「空」,那些「七情六慾」、「八苦三毒」,已不復存在。心中沒有妄念,沒有欲求,呈現一種情緒穩定的「平靜態」,與人為善的「祥和態」,胸懷博大的「坦蕩態」,一心為公的「統一態」,面帶微笑的「善良態」,憨厚無貪的「樂觀態」,虛靜自然的「童稚態」……只有和諧,沒有矛盾,自然而然,使生命運動達到最佳的狀態,氣血流暢,週而復始,循環往復,就會進入香功理想境地。

  香功以信息療疾,信息傳功來再現「本源」,而溝通信息,產生良注信息循環是香功愛好者的最基本的追求。這種目的的實現,必須立信立德,而立德必然要先從淨化自我開始。古人云:修煉者必先正其心,正其心必先誠其意。要求正心,必須是誠心誠意,做到言必行、行必果,沒有半點虛偽,扎扎實實的修行德性,故有修心養性或明心見性之論。所以,自我淨化,實是一種自覺棗自省。

  正心,又是非常難的。其一環境條件決定意識,德性的形成是與每個人生長環境、所受教育、家庭影響分不開的。社會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中,各有它的道德標準,形成每個人的道德觀念必然存在於差萬別。其二是生活中,人們相互間存在著政治的、經濟的、生活的往來,即是說人總是生活在人群中間,從家庭、親友、鄰里到整個社會,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各種交往,由於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種種原因,以及每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差異,勢必出現種種矛盾,與道德觀念的碰撞,直接刺激人的心態,發生變化。正心,恰是在處理矛盾中顯示出「德性」的修養來。

  以德築基,首先從「正心」開始,練功,就是修德,也是練心。香功以德築基,信息療疾,實質就是解決練功的心態,求得心理健康,從而治療生理之病,達到身心健康之目的。古人云「夫氣者主心,心邪則氣邪,心正則氣正」。香功,練的是陽剛之氣,浩然正氣,無庸諱言,只有正心才可獲得。

  怎樣正其心?確切他說,就是自覺地排除心中的雜念、妄念、惡念,排除心中種種矛盾,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」,以守其本心的和諧、平靜、統一。但是,人欲如壑,永難填滿,排除諸惡,化解矛盾,必須努力做到「為而不有,善而不居,宰制官能,懲治我欲」,就是識心達本、淨化自我,別無他法。

二、 立德、必須首先「尊師」

  尊師重道是中國文化賴以繼承,現代文明賴以發展的途徑。重道的關鍵是尊師,「無師則道將不傳」,所以,尊師是作為中華民族美德而被一代又一代人繼承下來。

  尊師與重道,是辯證統一的關係,由於歷史變遷的某些原因,尊師的美德已被曲解,特別是氣功界,不尊師之事時有發生,故有重述的必要。

  「尊師」之道,不僅僅是一個禮節性的問題,而且也是做人的品德問題。一個人,要想學到知識,必須謙虛謹慎、不恥下問,才有可能得到真知。而那種自作聰明、走馬觀花,剛學到一點本領尾巴就翹到天上,驕傲自滿,目中無師的人,是永遠得不到真知的。孔夫子是中國儒學宗師,但他還誠懇他說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。尊師是求知的品德。

  香功注重尊師與功理相關,因為香功十分注重做人的德性,德性與效果同步,品德不好是學不成香功的。不尊師,就表明不重道。香功的「道」與「信」是統一的,不重道就是不信道,不信道根本學不成香功。因為「信」是溝通信息的核心,信是德性的反映,如果心不誠,不信道,與香功根本無緣。

  田瑞生老師講過,千人練功,一人得道,風毛麟角,原因多是出在尊師重道方面。有些人初學香功,做了些好事,有點功能,一但條件變化,就飄飄然起來;有的人病被治好了,對老師千謝萬謝,也做點好事,小有名聲就變臉了,對老師恩將仇報;有些人,狂妄自大,大吹「悟」出高級功,充分暴露出這些人的愚昧無知。

  殊不知業精於勤,勤而好學,離不開尊師求教。僧睿說:禪法固然,「學有成准,法有成條」,但「無師道終不成。」慧遠也說:「功在言外,經所不辯,必儀軌元匠,孱焉無差。」這些話,說明學練香功(所有氣功)不是靠一本教材就能得「道」的,主要靠老師口授心傳,指點迷津。特別是高級功,沒有老師親傳,根本學不到手。以自身作為修煉的主體,許多奧秘是以體察感受為內涵的一種「解」關鍵地方均是老師親自點化,才能獲得。可見尊師的重要。

  自然,尊師成為一個人的道德內涵,不只是一種心理素質,而且還應成為行為規範。有一次,幾位海外朋友,陪同田瑞生老師步行,他們總走在左側,老師問其原因,他們說,因為走右側,腳步就會踏在你的影子上,怎能這樣對待老師呢!他們心中充滿對老師尊敬之情。南京一位女教授和田老師談話,她帶的幾個學生站在一邊,旁邊有沙發,他們也不坐,問其原因,他們回答「我們的導師陪著您談話,我們不能坐。」這種恭敬的文明行為,確是他們品學兼優的最好證明。

三、 樹立正確的練功目的

  由於田瑞生老師獨具風采的傳功方式,驚世駭俗的神奇功效,功法簡明適應性強的特點,吸引千萬人學練。「香功熱潮」一浪高過一浪,為治病而學者有,為健身而學者有,為研究而學者有,其中為別種目的而學的當然也存在。動機不同,效果不同。

  以祛病健身為目的而學者是多數,目的明確,收效很大。但也有少數人存在一些不良傾向,趁學練香功之機,以賣所謂的「信息物」而發財者有之,以自稱大師弟子而到處做「報告」掙錢者有之,以宣揚香功為名實為宣揚自己者有之,更有甚者搞宗派、拉山頭、分裂群眾組織,宣揚封建迷信,篡改功法。凡此種種,不僅在社會上造成極壞影響,也直接影響群眾的練功效果,個別人上當受騙之後,練功出偏,嚴重損害了香功聲譽。

  樹立正確的學練香功的目的,就會自覺自願地消除雜念,修養功德,才能造成一個良好的練功環境,香功事業才得以向更廣闊的天地擴展,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。

  所以,田瑞生老師一出山,就制定了學練香功的目的,即是「修身養性,開闊胸懷,陶冶情操,搞好工作,激發潛能,開發智慧,煥發自己的聰明才智。祛病強身,濟世活人,為民造福。」他的這些教導,應當成為我們廣大香功愛好者的座右銘。

四 、《香功學員守則》應是淨化自我的標準

  1991年12月13日公佈,1992年5月16日又重新修訂的《香功學員守則》,應當成為全體香功愛好者淨化自我的客觀標準。

  《香功學員守則》充分反映了「德」的時代特徵。社會在發展,自然「德」的內容也日益豐富。在現今,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社會裡,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,充分體現「公言」的性質,新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,在《守則》中都作了具體的規定,特別是把雷鋒、焦裕錄等先進人物作為香功學員修德的典範,充分反映了德的時代要求。

  但是,全新的道德規範的確立,並不等於人人都具有全新的道德觀念,都能依照全新的行為準則行動,這種新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,還只能是努力的方向。又因為舊的道德觀念不可能完全徹底地退出歷史舞台,故提高修德的自覺性,增強明辯是非的觀念,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  批判與捨棄封建社會殘存的陳腐觀念,是需要一個過程的,所以,修德也會有個過程,那就是自我約束、自我改變、自我覺悟、自我揚棄與自我建設的過程,非痛下決心不可,如曾子說的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認真地固本清源,恆長修德。

  在全國骨幹培訓班上,田瑞生老師在講功德時指出,金無足赤,人無完人,只要改惡從善,還是歡迎的。完全體現出他那種「普渡眾生」專門「利他」的精神。但是,「天雨雖寬,不潤無根之草;佛門廣大,難度不善之人」。因此,所有香功愛好者,按照老師的教導,以《香功學員守則》為淨化自我的標準,時時刻刻不忘修德,精神必定舒暢,遠離名與利的誘惑,多做好事,練一身浩然正氣,才有可能進入至美、至善、至真的香功境域。

五 、功德與功效的統一

  田瑞生老師多次宣佈:香功對違法亂紀之人無效;對不相信氣功是門科學的人無效;對家屬練功持反感態度的無效;對三天兩頭喝醉酒的無效;對經常生氣,經常發脾氣、摔碗、摔鍋、打人、罵人的無效;對賭博販毒、吸毒、偷盜等人無效……這是在揭示功德與功力、功效的關係。

  他又指出:一事當前,你越替別人想,對你就越有好處,對你的家屬也越有好處。不做好事練80年也不頂用,做好事,保你練成。小舍小得,大捨大得,不捨不得。談的是修德與功效、功力增長的辯證關係。「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」,這就是結論。

(以上為編輯部蒐集之文獻資料)

 

上一頁
 

建議最佳瀏覽狀態1024*768解析度、IE6.0以上